杨国瑞 (1871年)

香港新界荃灣楊屋村鄉紳,為荃灣定名者,新界鄉議局的前身的創辦人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楊國瑞 (1871年)

杨国瑞(1871年—1941年),是香港新界荃湾杨屋村乡绅,也是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所取录的生员秀才)。杨国瑞曾向香港政府提议将荃湾当时的各个地名统一为“荃湾”,而他也是荃湾公立学校的私塾前身的创立人。杨国瑞更与上水乡绅李仲庄元朗乡绅邓炜堂[注 1]等人共同创立新界乡议局的前身、代表新界居民的首个合法组织新界农工商研究总会。杨国瑞于香港沦陷前数月病死,终年70岁。1970年代,香港政府发展荃湾卫星城市,而杨屋村新村前的马路即以其命名为国瑞路

事实速览 杨国瑞 秀才, 性别 ...
杨国瑞
秀才
Thumb
杨国瑞
性别
出生1871年
大清广东省新安县荃湾
逝世1941年(70岁)
英属香港
死因病逝
纪念建筑国瑞路
居住地 英属香港新界荃湾杨屋村
母校广东省高等师范学堂
职业养正家塾教师
荃湾天后宫协理值事
年代20世纪初
雇主养正家塾
荃湾天后宫
组织新界乡议局
知名于荃湾定名
荃湾公立学校前身的创办人之一
新界乡议局前身的创办人之一
关闭

生平

早年

杨国瑞毕业于广东省高等师范学堂,国学精湛[1]。他曾参加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科举考试,取得生员(又作“邑庠生”、“秀才”)功名[2],考取秀才后来从事教学,到香港后定居荃湾[1],成为杨屋村的乡绅[2]

为荃湾定名

荃湾在使用现时的名称前,曾经有“浅湾”、“全湾”、“贼湾”、“海盗湾”等不同的称呼,而杨国瑞即是向香港政府提议统一以“荃湾”为名者。[3]

教育事业

1922年,教育司署授意杨国瑞设立一所地方性“公学”,由叶锦全借出屋宇以私塾形式开办。该学校后来演变为荃湾公立学校,后来再演变为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中学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小学[4]。此外,杨国瑞曾在九华径旧村内大水坑旁的曾氏家族学堂养正家塾任教[5][6]

新界乡议局的建立

1923年,时任香港总督司徒拔公布《民田建屋补价规例[7],将新界土地分为屋地和农地,而在农地建屋需要补地价[8]。由于政策有损新界乡民的权益,因此乡民群起反对[7]。杨国瑞与上水乡绅李仲庄、元朗乡绅邓炜堂[注 1]等人随后集会商议对策,并推举彭乐三等六人向香港政府交涉,惟无结果。1924年8月24日,新界各地士绅在大埔文武庙集会,并决定成立九龙租界维护民产委员会[8]。委员会后来以新界农工商研究总会的名义注册,成为代表新界居民的首个合法组织。1926年,时任香港总督金文泰到访新界农工商研究总会,并对其业务表示支持,并建议总会改名为“新界乡议局”,新界乡议局也自此成为香港政府管治新界的主要谘询组织[7]

社区事务

杨国瑞曾任荃湾天后宫协理值事[2]。杨国瑞曾介入处理全完堂与荃湾地方乡绅双方在1918年至1919年间的纠纷。他一向对基督教存有好感,不欲教会与地方乡绅发生冲突,破坏地方社会和谐,遂介入调停,约定双方在全安局英语Tsuen Wan Rural Committee举行会议,共商解决办法[2]。1933年,纪念同治年间荃湾村村民与城门八乡乡民发生的械斗中17个因参与械斗而丧生的荃湾村村民的义勇祠翻新,并由杨国瑞撰文叙述义勇祠的缘起[1]。杨国瑞在荃湾地区可谓颇著时望[2],为荃湾绅商名流以至贩夫走卒爱戴[1]

死亡及纪念

Thumb
国瑞路近河背村

杨国瑞于香港沦陷前数月病逝,终年70岁,荃湾坊众以“堪称新界一完人”挽之。1970年代,香港政府发展荃湾卫星城市,由于杨屋村在发展范围内,因此杨屋村需要迁村[1]新界民政署于1970年3月6日刊宪公告杨屋村新村前的马路之定名[9],而该马路即以杨国瑞命名为“国瑞路”(旧称“国瑞道”[10][11]),以纪念杨国瑞毕生对荃湾的服务与贡献[1]

注释

参考资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